轉載-如果沒有創業的好點子,你什麼都不是 你知道現在哈佛最流行的一句話是什麼嗎? 「如果沒有創業的好點子,你什麼都不是(If you don't have a start-up idea, you are nobody.)。」 哈佛真的變了。人人都有創業夢 自從二十五歲的楊致遠,創造了改寫網路世界的雅虎後,人們最津津樂道的是,他以「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班學生」在拖車中創業。「學生身分」使楊致遠的創業故事,加倍傳奇。 全美頂尖名校,都巴不得多幾個像楊致遠一樣的活招牌,證明自己的學生不但會讀書,更是有創造力、實踐力、甚至可以扭轉世界的年輕創業家,他們成了母校的聲望指標之一。 哈佛開始緊張了。 以法政、人文科學見長的哈佛,培育出最多的政治家,可是說到對科技產業有影響力的創業家,除了比爾蓋茲,似乎很難推出別的代表人物,何況比爾蓋茲在美國Y世代眼中,已經有點「LKK」了。 經過了兩年的掙扎與醞釀,哈佛商學院第一個以具體行動,要扭轉哈佛的劣勢。 去年六月,哈佛商學院將行之數十年、企管碩士(MBA)學生最重要的必修課「企業管理(General Management)」,改為「創業 新成屋精神的管理(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)」,當天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以大篇幅報導此「哈佛商學院的巨變」。 一方面,學校以大幅度的課程改革,宣示哈佛在創業潮中不會放棄龍頭地位﹔另一方面,哈佛MBA學生的生涯規劃,也出現一八○度的逆轉。 過去,絕大多數哈佛MBA畢業生,第一志願是擔任年薪十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管理顧問,或是投資銀行家。「要是被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(McKINSEY),或是高曼投資銀行(Goldman Sachs)錄取,就代表你是頂尖中的頂尖,在學校裡也最神氣,」來自中國大陸,在哈佛念MBA的許良成說。 十八歲就大學畢業的許良成,是典型的大陸「神童」,他也拿到了高曼的聘書。然而,他卻拒絕了,「我告訴高曼的人,現在我的第一志願是自己創業,第二才是你。」像許良成一樣立志創業的哈佛MBA學生,這兩年急速增加。根據他的估計,打算創業、或是想在新創公司(start-up company)工作的同學,有將近五○﹪,而這個比例在五年前,只有三﹪。網際網路推波助瀾 「 信用貸款哈佛商學院是一個非常趕時髦(trendy)的學校,」許良成的同學、同樣來自中國大陸的葉衛剛坦白地說,「這兩三年來,看到別人成立的小公司,轉眼間被併購或上市,馬上變成百萬富翁,哈佛學生當然會心動,而且覺得自己才應該是領導者。」 除了心理因素,「網際網路的發明,更是啟動哈佛創業熱潮的關鍵因素,」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庫默里(W. Kuemmerle)指出。 過去創業需要最多投資的,就是技術,然而哈佛並沒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。現在,網際網路為哈佛學生開出一條新路,因為網路創業中,商業模式(business model)是第一關鍵,技術才是其次。以哈佛MBA學生兩年內研究超過一千個企業個案的訓練,發展出創新、可行的商業模式,成為他們自成一格的創業優勢。哈佛MBA學生另一個得天獨厚的創業條件,就是「人脈」。 哈佛商學院教授高健曾描述,「哈佛校友影響之大,實非言語能形容,全校有一種超越科學界限的特殊集體精神。」哈佛商學院建院九十二年來,有超過六萬名校友,這些校友多半已是各行業的菁英,在團 景觀設計結精神凝聚下,織成了一張強固的人脈網絡。 人脈,往往是學生創業的臨門一腳。去年從哈佛商學院畢業、現在從事網路創業的漢默(T. Hammoud)回憶,「我把所有計劃備齊,再找一位有影響力的校友為我引薦創投,就這樣,我創業了。」高科技創業搖籃:MIT 哈佛所在的劍橋,擁有和英國劍橋相同的地名。承襲英格蘭的氣質,劍橋是全美知性氣息最濃厚的城市。與哈佛坐地鐵僅有兩站之隔的,是美國另一個重要學府──麻省理工學院(MIT)。 雖然同在劍橋,同在幽靜、澄澈的查理士河畔,哈佛和MIT,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氣質與文化。 擁有三六四年歷史的哈佛,到處可見紅磚老屋、青石古道,以及古色古香的維多利亞時代煤氣街燈。再加上蒼翠的林蔭,整個哈佛校園,籠罩在優雅的氛圍裡。哈佛人在優雅環境的薰陶下,個個看起來雍容而自信。校園內處處可見學生們倚著大樹,悠閒地交談著。 若以哈佛人的步調,坐兩站地鐵到MIT,一出地鐵站,恐怕就會和MIT的人撞個正著。MIT的學生,向來以「走路快」在劍橋聞名。據MIT電機系學生邢菲的說 酒店打工法是,「每天早上起來,胡亂抓件T恤往身上套,接著『衝啊』往學校報到。」 這些分秒必爭、實事求是的科技菁英,和學校的環境也十分「吻合」。MIT沒有林蔭校園,沿著幾條馬路,旁邊就是一棟棟教學大樓及實驗室,外型看起來像台灣高科技公司的辦公大樓,不過又簡樸了些。富可敵國的「MIT經濟體」 這個學生口中像「工廠」的大學,卻是美國最重要的創業家搖籃。英代爾、德州儀器、國家半導體等大企業的創辦人,都畢業自MIT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,也是MIT一九五三年的畢業生。 相對於哈佛近兩年才在創業上急起直追,MIT從一八六一年創校開始,就鼓勵學生有創業精神,至今已創造出「富可敵國」的「MIT經濟體」。 根據波士頓銀行在九七年發表的研究報告《MIT:創新的衝擊》中指出,若將MIT的學生、畢業生及教授創立的公司,集合成「MIT經濟體」,這個經濟體將超越許多國家(如泰國)的國內生產毛額(GDP),成為全球第二十四大的經濟體(九九年更升為第十六大)。在這個經濟體下,有超過四千家企業,創造了二三二○億美元的營業額, 室內裝潢以及一一○萬個工作機會。 「創業是可以被教的,」MIT創業中心主任牟子健肯定地說,「從創意思考、擬定創業計劃、到創業實際進行,都是有經驗傳承、有方法可循的。」 創意思考,是創業的第一步,也是MIT最引以為傲的優勢。MIT的學生,一進校園就被教導,「我們不要書呆子,我們要思想『不傳統(unconventional)』的學生。」 課堂上、研究室裡,教授鼓勵學生不要用別人想過的方法來解決問題。「很多人以為MIT是在教科技,其實,MIT教的是『解決問題的過程』,」MIT教授舒維都說,「你要自己去定義問題,自己找出解決的方法。」創意思考結合實務經營 除了課業上,MIT校園內還有各種有趣的比賽,讓學生用「自己的方法」解決問題。比如機械系的「機器人設計大賽」,參賽者領到一箱廢棄物,有舊馬達、爛木頭等,要做出一個機器人來比賽。MIT學生對這類的比賽非常瘋狂,「大家都想把自己的機器人做的很不一樣,打敗其他同學的機器人,」曾經得到冠軍的馬西(T. Massie)回憶。 創意思考,讓MIT的學生,不斷開發出創新的技術和產品。然而這些對科技狂熱?租辦公室B鎮日埋首實驗室的學生們,要把技術帶出實驗室,推入市場時,卻往往不知從何著手。 因此,MIT在這方面的課程非常豐富,有創業管理學、創業行銷學等。「這些工具性的知識,其實並不難學,」開設創業財務規劃的副教授強生(S. Johnson)說,「但對學生最有幫助的,是請創業的校友們,來講自己創業時的親身經歷。」 最近轟動MIT的一場演講,是請到Trilogy軟體公司(世界最大的軟體公司之一,顧客均為大企業)的創辦人列門(J. Liemandt),他的演講內容竟是:慘痛的創業經驗。列門回憶自己在大學時,為了寫完一套軟體,功課也不顧,接著就輟學創業。在毫無經驗下,不管推銷產品、或找人投資,都到處碰壁,甚至被聲譽卓著的大公司「坑了」。 今天的列門,是大企業負責人,卻誠懇道出他的失敗經驗,並提醒學生創業時要小心哪些陷阱。他的演講引起極熱烈的迴響,「我很感激他的經驗分享,否則我也很可能掉入那些陷阱,」電機系四年級、畢業後即將創業的薩金(Sachin)說。 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經驗,MIT還舉辦「模擬」創業的$50K創業大賽(優勝者可以獲得五萬美元的創業獎金),並透過50K,將埋首 房屋出租實驗室的MIT學生,介紹給創投認識。50K今年已邁入第十年,開啟了學生創業大賽的熱潮,至今全美已有將近三十個類似的競賽。這股熱潮更延燒到歐洲、亞洲,台灣目前也有三個創業競賽。願景、執著、溝通 儘管創業的優勢與方向非常不同,創業成功的哈佛與MIT學生,卻有同樣的人格特質──「有願景、能執著、會溝通,」投資許多劍橋地區學生創業家的布雷第(T. Brady)指出。 學生創業家的願景是什麼? 九歲開始迷上3D科技的法華羅勒(G. Favalora),將3D科技運用在病毒結構分析、配藥分析上,他創業的願景是,為愛滋病患者(HIV病毒帶原者),找到任何一條可能的生路。 許多學生創業家的願景,和法華羅勒有相同的初衷:他們希望對人類生活產生「革命」(這是他們最喜歡提到的字),讓世界更進步。 有願景,讓這些出自名校、畢業後本有大好工作機會的學生,願意放棄高薪、穩定的工作,從零開始。 然而對漢默而言,恐怕還不只是從「零」開始,他甚至有「負債」。漢默原本在全球第二大的管理顧問公司貝恩(Bann)工作,貝恩為了栽培他,送他到哈佛念MBA。然而畢業後,漢默一心想網路創業,希望進行一場傳統營建業的革 術後面膜命,將採購及發包流程搬到網路上進行,提高效率。 為了實現理想,他只好貸款還貝恩錢,目前仍舉債度日。「可是我每天起床,想到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,就覺得很高興、很值得,」漢默對創業的熱情,全寫在他發亮的眼睛裡。 熱情不可或缺,冷靜也同樣重要。 哈佛商學院教授嚴西堤(M. Iansiti),常常半夜接到學生打來的電話,有些是興高采烈發表自己突然想到的點子,有些是已經創業正面臨管理上的難題。嚴西堤最常提醒學生的,就是「冷靜」。 「創業,其實是一連串『建立判斷』的過程,每個判斷都可能隱藏極大的風險,保持冷靜非常重要。」他強調。面對風險、冷靜判斷 既然每個判斷都有風險,就代表也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。 幾乎每個學生創業家都承認自己曾經判斷錯誤,小則財務損失,大則導致一手建立的公司宣告結束。法華羅勒屬於後者,而且他有兩次這樣的經驗。 「當時心情很不好,但是後來想想,我還年輕,有什麼可以失去?何況我還學到很多經驗,」今年二十五歲的法華羅勒,看待挫折已十分豁達,他執著自己的理想,第三度創業,這次走得十分穩健。 冷靜做出判斷不容易,但許多學生創業家卻表示,「人的相處」才是最困難的事。 都是菁英中?租屋網熊蚼^,MIT和哈佛學生並不否認自己的「個人主義」。「連MIT的教授也一樣有英雄主義,」舒維都笑著說。 為了堅持自己的想法,意見不合的情形十分普遍,但是舒維都認為這沒什麼不好,「如果兩個人看法永遠一致,另一個不是多餘的嗎?」 大多數團隊,為了避免太過頻繁的意見衝突,在創業之初會做了明確的分工。而領導者,就是規劃分工的靈魂人物。「事實上,好的領導者都非常謙遜,清楚自己的限制,也尊重別人的才能,」舒維都指出。點燃台灣學生創業火苗 舒維都在台灣建中畢業後,到美國MIT求學,一待三十年,不過仍經常往返台灣和美國。他觀察台灣學生的創業精神,含蓄地表示,「台灣學生太乖了。」他說多麼希望有學生站起來,反駁他的意見,提出自己的論點,「這就是創業精神的開始。」 創業精神是可以培養的,創業家的態度是可以學習的。從台灣大大小小的創業比賽,可以嗅出學生創業的火苗已經點燃,如果再多一些火星,也可以燒出像雅虎一樣改變世界的火。 不必到哈佛、不必到MIT,任何有夢想的人,都可以是這個火星。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買房子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gzv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